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开展保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公安交巡警工作实际,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公安工作性质决定人民警察必须要做维护和捍卫和谐社会的模范
201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随后,在201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2014年的主要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再次表明“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这一任务的确定,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推进,也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只有和谐,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进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例如土地分配、企业重组、下岗再就业、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同时也赋予我们新的更大的使命。周永康部长上任后,提出了公安机关要肩负起“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使命,明确了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中央对公安工作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安的地位不断提高,位置不断前移,公安的性质越来越重要。这个性质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做维护和谐社会的先锋和模范,共产党员则更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警察必须不断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因此,人民警察必须要做维护和谐社会的模范,做推动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去年xx公安机关开展“万人评警”活动期间,一位人大代表在xx日报上署文,对公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言语致情致理。他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就是对人民警察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可。人民群众与警察的关系拉近了,对公安工作满意了,安全感提高了,那就说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又前进了一步。
今年2月18日,xx县公安局长xxx在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中从“做和谐社会的忠实守护者、服务经济的探索创新者和固本强基的奋发有为者”三个方面阐明了xx公安机关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具体要求。联系我们交巡警部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归根到底就是要使各项工作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转化为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的实际行动,为“两个率先”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道路交通治安环境。那么结合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交巡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果关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的关系
社会和谐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就交巡警工作而言,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视野调整、理论重建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上不断地开拓新的空间、探索新的服务途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们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做好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和谐社会是分母的话,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就是分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个关系中交通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特大或恶性交通事故控制不住,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人民群众对“出行”这个最基本的行为都没有安全感,那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交巡警的职责就是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安全通行效益,为人民群众出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们再从和谐社会的定义上来理解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这一角度看,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里涉及到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交通安全工作搞好了,人
们的出行环境改善了,交通事故减少了,外商就愿意来投资发展,一个地区的道路交通治安工作搞好了,那个地区的经济也会很快发展起来。许多贫困地区经济之所以发展不起来,除了其他原因外,道路交通治安环境的滞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相反,例如国内诸如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发展的这么快,应
第二篇:公安交巡警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储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开展保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公安交巡警工作实际,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公安工作性质决定人民警察必须要做维护和捍卫和谐社会的模范
xx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随后,在xx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xx年的主要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再次表明“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这一任务的确定,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推进,也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只有和谐,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进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例如土地分配、企业重组、下岗再就业、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同时也赋予我们新的更大的使命。周永康部长上任后,提出了公安机关要肩负起“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使命,明确了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中央对公安工作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安的地位不断提高,位置不断前移,公安的性质越来越重要。这个性质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做维护和谐社会的先锋和模范,共产党员则更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警察必须不断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因此,人民警察必须要做维护和谐社会的模范,做推动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去年xx公安机关开展“万人评警”活动期间,一位人大代表在xx日报上署文,对公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言语致情致理。他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就是对人民警察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可。人民群众与警察的关系拉近了,对公安工作满意了, ……此处隐藏10342个字……高度评价,言语致情致理。他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就是对人民警察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可。人民群众与警察的关系拉近了,对公安工作满意了,安全感提高了,那就说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又前进了一步。
今年2月18日,xx县公安局长xxx在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中从“做和谐社会的忠实守护者、服务经济的探索创新者和固本强基的奋发有为者”三个方面阐明了xx公安机关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具体要求。联系我们交巡警部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归根到底就是要使各项工作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转化为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的实际行动,为“两个率先”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道路交通治安环境。那么结合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交巡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果关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的关系
社会和谐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就交巡警工作而言,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视野调整、理论重建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上不断地开拓新的空间、探索新的服务途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们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做好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和谐社会是分母的话,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就是分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个关系中交通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特大或恶性交通事故控制不住,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人民群众对“出行”这个最基本的行为都没有安全感,那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交巡警的职责就是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安全通行效益,为人民群众出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我们再从和谐社会的定义上来理解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这一角度看,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里涉及到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交通安全工作搞好了,人们的出行环境改善了,交通事故减少了,外商就愿意来投资发展,一个地区的道路交通治安工作搞好了,那个地区的经济也会很快发展起来。许多贫困地区经济之所以发展不起来,除了其他原因外,道路交通治安环境的滞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相反,例如国内诸如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发展的这么快,应该得益于其良好的道路交通治安环境,近些年来,我们很多干部民警去过大连、青岛,除了夸其风景美丽外,还对他们的交通赞不绝口。xx近几年城市变化
第五篇:和谐社会心得体会范文你是否常常想起帮助过你的人?你有没有最想感谢的人?你为需要帮助的人做过有益的事吗?这是一名教师对学生问卷调查的部分问题。闻之,为这样的感恩教育叫好的同时,也深感这些问题犹如一记记重锤,叩击心灵,拷问良知。扪心自问,在平淡的日子、封闭的内心、自私的思维里久了,是否很少或根本就不触及这类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名公民的参与,人人知荣明耻,个个回馈社会。培养奉献爱心、互相关爱的良好风尚,不仅对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对成年人来说也并非小题大做。每个人都生活在工作互帮、生活互助、情感互动、交往互融的现代社会,无时不在享受别人的服务和帮助,理应以感激之心面对社会。
古今中外,知恩图报的思想深入人心。感恩在西方的观念里,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华文明礼仪之邦,更是积淀深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情诗句,“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循循善诱,彰显古人对感恩的崇尚。道理虽然浅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很好。
发生在“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丛飞患病期间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据统计,丛飞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6000多小时,捐助失学儿童、残疾人、孤儿170余人,金额超过300万元。亿万民众为丛飞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然而少数直接受益者的表现却令人心寒:一名受助者竟称自己太忙,没时间去看望丛飞;一位受助学生家长关心的却是“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如今丛飞走了,他们永远失去了让心灵安宁的机会。
虽然这种不和谐音绝非社会主流,但也并非鲜见。有的人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成才,却不思为党工作、为民谋利,甚至违法乱纪,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罪人。有的人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一些成绩,却片面强调个人努力和奋斗,甚至把成绩全部归功于自己。有的人长期受到父母亲朋百般关爱,却无动于衷、不存感激,甚至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杨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那些不自爱、不自敬、不自重者,必然威信扫地,遭人唾弃。
受惠而不思回馈,其危害是多方面的。于个人损害信义,受人帮助而不存感激,其品德和做人标准多有缺失,久之必为人所不齿。于他人伤害爱心,助人者受冷遇,必然失去助人的热情,造成越来越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如此恶性循环。于社会毒害风尚,助长社会冷漠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自私自利之风大行其道。
不知感恩的人,往往缺乏起码的爱心和社会良知。首要表现是过于自私自利,只想到人人为我,却不愿我为人人。受人恩惠时,看到的是自身困境,感到理所当然;当他人遇到困难时,却视而不见,觉得与己无关。此外,还和个人心态相关,总是怀着不足、不平、不满之心的人,感觉天下人皆有负于我,自然不能从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体会他人与社会的关爱。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品德修养,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关爱而不存感激,甚至不知“愧”为何物者,即使从不做出格的坏事,也不能算是品德完美。
还应该看到,以感激之心回馈社会,并不仅仅是指受到他人、社会特别关爱和帮助的人,每人都应有感激之心、回馈之举。常听有人怨天尤人、振振有词:得到好处时说“感谢谁呀,应该的”;取得成绩时称“从来就没人真正帮助过我”;步入成功时宣扬“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等等。对这些人来说,实在应该常常问问自己:我为别人做过什么有益的事?我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再想一想,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人之一生,一路走来,有多少关爱需要铭刻在心,有多少恩惠需要及时回馈?
为人处事,当存感激之心,常思回馈社会。公民个体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是健康的,社会风尚才是美好的。只有“受施慎勿忘”,积极奉献他人,回馈社会,传递爱心,才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一起同频共振。正如龚自珍所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默认推荐其他精彩文章:路面交巡警执法工作心得体会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建设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