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xx村脱贫工作驻村指导员 xx
按照全**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推动经济薄弱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本人积极响应**委**政府号召,从今年2月28日起进驻xx镇xx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xx村位于xx县北部,背靠xx河大堤,距xx县城69公里,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754户,人口3412人,其中劳动力为1762人,仅占总人口的51%。据xxx年统计数据,全村人均年收入为4200元,无集体产业、无工业,以水稻和小麦种植为主,属于典型的农业村。该村唯一的支柱产业为养猪业,也因为近年来猪肉市场的波动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一年来,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截止12月上旬,后方单位今年在该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7.794万元(含个人捐款1.794万),电脑11台,各类图书1000册,有力地保障了村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有了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扶贫工作队的领导下,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走村入户,深入调研。
3月初,按照工作队的统一部署,我通过座谈、走访、填表等多种形式,对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全村100户低收入农户进行统一建档立卡。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基本掌握了该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了村贫穷落后的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确定了“硬件”+“软件”,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产业调整同步推进的帮扶思路,为今后两年的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借助“外脑”,科学规划。
在前期调查中,我发现村之所以存在村容村貌较差,公共设施缺乏的状况,一方面的有基础差、历史欠帐多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长期形成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想往往使过去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建设了一批标准较低,实用性不强的基础设施。不少村民反映村里公共设施利用率偏低,没有形成当初承诺的经济效益。针对这一情况,我召集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认为仅仅依靠自身闭门造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靠村民集体讨论的形式决定村庄的建设往往存在“短视”问题,要想最大程度发挥帮扶资金的作用,关键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尊重传统、积极创新的原则,借助有丰富经验的“外脑”力量,打破长期固有的思维定式,高起点规划建设新**。经过考察及认真选择,全村引入了拥有大量成功经验的香港合资规划公司对村庄的总体建设方案进行规划。本次规划邀请县建设局规划主管部门全过程参加指导,采用行业主管部门、设计方、委托方(由驻村指导员及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组成)三方“循环互动”的方式进行。对村所处区位与发展背景、村庄场地现状、场地纹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解读,对人口组成、住宅建筑、道路系统、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乡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认真借鉴了成功规划经验,发展思路上,确定了走土地整合、产业调整、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集中式公共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规划成果反映出今后村产业发展的方向、村庄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计划、村庄景观设计等等方面,进一步鼓舞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建设指明了科学合理的方向。
3、修路筑桥,翻新小学
按照全村村级规划,急需解决的有两项公共基础设施的改造,一是打通村庄内部与XX大面积产粮区的机耕通道,二是整合XX小学和村支部建立教育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两项工程涉及资金达XX多万。按照工作队的统一要求,村引入了项目管理组织实施以上两项工程。首先与相关乡镇签定了责任状,明确乡镇主要负责人为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统筹实施项目,从组织上提供了保障。其次是引入设计图纸的制度,要求参建队伍在项目实施前提供详细的附带工程预算的施工图纸,图纸将接受县有关部门的统一审查后方可施工,避免了过去想到哪就干到哪,干到哪才想到哪的问题,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进度和费用。事实证明,由于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实施帮扶项目,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工期和资金都处于可控状态,得到了全村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